在5月5日舉行的2015中國紡織創新年會·柯橋峰會上,“中國制造2025”和“互聯網+”成為絕對的熱門話題。用智能制造提升紡織行業附加值,用“互聯網+紡織”升級產業鏈,成為與會代表嘉賓們的共識。
當傳統的紡織行業遇上時尚的互聯網,會爆發出怎樣的“新能量”呢?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看來,作為傳統產業,紡織業要轉型升級,不僅要裝上智能化、數字化的內核,更要展開“互聯網+”的外延。而“互聯網+紡織”,即是利用互聯網的透明、高效、互動等特征,改造現有紡織產業,提高其既有生產效率乃至創生出新的經營模式。
俞建勇強調,“互聯網+”的思維并不僅限于產品營銷渠道的變革,更可上溯到產品設計、生產等核心環節。而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“數據”,要自動、智能和快速地發現大量數據間隱藏的依賴關系,并從中抽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識,從而為工藝優化及產品質量的提高提供依據。
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認為,“互聯網+紡織”對于產業鏈的改造,主要體現在研發設計的網絡化,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、管理過程的數字化、營銷環節電子化、物流現代化5個方面。而要激發“互聯網+”對紡織服裝產業的創新驅動作用,智能制造將是關鍵的切入點。他表示,通過推廣智能制造,未來的紡織服裝行業一定不是現在的以大生產、大批量、大工程為主的制造業,而是以滿足客戶需求,甚至是創新客戶需求來產生新的制造形態。
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紡織處處長曹學軍認為,互聯網給予紡織行業的“紅利”在于,大幅提升行業協同創新、精準制造、精細管理的水平,優化供應鏈,推動全行業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、服務化轉型。據她透露,根據“中國制造2025”和“互聯網 ”的整體趨勢要求,紡織行業以智能制造為中心,大力推動互聯網應用,已經成為大勢所趨。今后,我們不僅可以在紡織車間里看到機器手臂和機器人,還能更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個性化定制服務。她表示,形成互聯網特色應用、技術系統是推進紡織行業轉型升級,推動紡織行業智能制造的關鍵所在。
雖然專家們都認為紡織行業擁抱“互聯網+”是必然趨勢,然而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,依然還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。
在曹學軍眼中,目前制造業與信息化融合發展的現狀來看,與德國工業4.0系統比較,我國紡織業是在追趕3.0,試點4.0的階段。因此,“起步晚”是最大的困難。只有盡快調整步伐,迎頭趕上才能擁抱明天的太陽。
俞建勇認為,轉型最大的動力在“數據”,而最大的困難也是在“數據”——傳統紡織生產技術難以支撐龐大的數據處理和管理;如何將海量數據轉化為有效服務提供給客戶,也是實現智能生產、建成智能工廠的現實瓶頸。
原標題:智能制造能夠為行業提升附加價值
(來源:中國質量報)